当前位置:周易居 > 黄历 > 历史上的今天

历史上的今天 — 1981-0922

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衰。回顾历史的今天,了解历史的这一天发生的事件。

查看
日历史事件
  •  

     法国大革命期间,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,而最受群众喜爱、流行最广的,是自由的赞歌--马赛曲。
     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·德·利尔。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。他经常到阿尔萨斯著名的爱国者、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的家里作客。特迪里希夫人和女儿们同市长一样,都怀有满腔爱国和革命的热忱。她们喜欢这位年轻的军官,欣赏他的勇气、诗和音乐。她们总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鉴赏者,也是他的知音。
      1779年冬,饥荒笼罩着斯特拉斯堡。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。一天,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,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·利尔说:“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,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,我们吃的虽不丰富,也算不了什么!”他接着对女儿说:“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,拿来让我们为自由、为祖国干杯吧。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,德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,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!”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,取来了酒,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,直至酒被喝完。
      午夜了,寒气袭人。任凭幻想驰骋的德·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,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,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。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?是音乐还是诗篇?他分辨不清。他只是纵声歌唱,可什么也没有写成,他渐渐感到疲乏,伏在钢琴上睡着了。
      天明醒来,夜里的歌曲就象梦一般地在脑子的记忆中浮现。他一口气写下歌词,谱上音符,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。他在菜棚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,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,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,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,德·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。听了第一节,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;听到第二节,大家都流下了热泪;听到最后一节时,人们的狂热爆发了。迪特里希、他夫人、女儿们、年轻的军官和朋友,哭着拥抱在一起。他们欢呼:祖国的赞歌找到了!
      这首新歌,原名为《莱茵军进行曲》,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,由德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,不久就传遍了全国。三个月以后,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,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;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,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;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。《马赛曲》因此得名。
      1795年,《马赛曲》正式定为法国国歌。以后,这支歌曾被拿破仑一世、路易十八和拿破仑三世废止过,到1879年才重新成为法国国歌。
      马赛曲,一首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激昂乐曲,传唱于法国南部抗击奥地利入侵的救国义勇军中。1792年的那个漆黑的夜晚,莱茵营的工兵中尉德·李尔通宵达旦,用满腔激昂与丰沛才情谱写了这段永恒的乐章。
      后来,路易十六人头落地,激怒了全欧洲的王室成员,普、奥、俄、英、西等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,国民公会宣布了总动员令,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,大量法国青年正是在马赛曲的雄壮歌声中开赴前线。不到一年的时间,战场已经转移到国境之外,1795年,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正式确立马赛曲国歌的崇高地位。
      通过“雾月政变”而执掌政权的拿破仑,没有停止征讨的号角。在1804年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后,拿破仑不仅率领法国军队成功粉碎了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次反法同盟,而且征服了欧洲大部分领土。从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,从北海延伸到亚得里亚海,马赛曲的强悍音符响彻寰宇,震撼人心。
      为了迎接拿破仑胜利归来的军队,1806年,伟大的凯旋门破土动工。但随着欧陆战场形势的急转直下,凯旋门建设一度停滞不前,直至1836才竣工。1840年,拿破仑的遗体被从圣赫拿勒岛运回巴黎,悲壮地从凯旋门下通过。
      凯旋门右侧门柱的浮雕也被命名为马赛曲。其中象征自由、正义、胜利的自由女神右手持剑,左手高举,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前进。在她神圣宽广的羽翼下,一群志愿军战士,或高歌猛进,或负重前行,马赛曲的雄壮号角再次响起,映衬着香榭丽舍大道每一天的朝阳万丈和落日余辉。
      弗朗索瓦·吕德完成凯旋门的雕塑任务时,已经52岁了。这位与德拉克洛瓦齐名的雕塑大师,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,又有浪漫主义的激情,为那段辉煌而悲壮的历史刻下了与音乐同名的经典。

    关键词:法国,鲁热,德,利尔 



扫一扫立即咨询大师

获取一对一专属指导

h31859

联系电话

400-9970-566